來源:網(wǎng)絡 作者:匿名 2009-09-25 17:49:21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我認為當代的民族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一種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jié)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民族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民族傳統(tǒng)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
民族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tǒng)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fā)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斗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huán)境抗爭,與內(nèi)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斗。歷代俊彥豪杰追尋"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云之志"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fā)有為的范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fā)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yè)。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準則。千百年來,經(jīng)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gòu)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并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nèi)涵十分豐富。易經(jīng)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diào)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xiàn)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zhí)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fā)。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并不斷得到發(fā)揚光大。
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chuàng)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認為,勤奮包括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yè)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fā)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奮發(fā)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業(yè)精于勤,荒于嬉"。"書山有路勤為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德和立業(yè)者恒河沙數(shù)。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斗不息。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