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作者:匿名 2009-11-06 14:23:34
《端午的鴨蛋》同步練習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傧蛋偎髯樱 ) ②門楣( ) ③紅莧菜( )
④絡子( ) ⑤腌( ) ⑥車胤( )
2.解釋詞語。
、僭洔婧ky為水:____________
、谂c有榮焉:____________
③囊螢映雪:____________
、苊C然起敬: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并加以改正。
、僖怀邅黹L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②每逢有人問起我的藉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③用酒或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艹腔蕪R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干爹。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蘇高郵人。全文隱隱貫穿著這樣一條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流露出____________。
5.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處。
、傩l(wèi)生保潔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個班優(yōu)良班風的體現。
、谶@個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養(yǎng)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級領導的表彰。
、弁ㄟ^看這部電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會議通過并討論了他的建議。
6.仿照例句,再寫出三個你對"語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仿句:語文是____________,讓人____________;
語文是____________,讓人____________;
語文是____________,讓人____________。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ㄒ唬
①A.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傄饲虚_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贑.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7.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段內容。
第①段:
第②段:
8.作者為什么對家鄉(xiāng)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9.文中畫線的句子分別體現本文語言的什么特點?
A處:
B處:
C處:
10."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嗎?為什么?
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詩人、詩論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說明了什么?
12.文段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怎樣的思想感情?
13.從語段的語言運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
。ǘ
水鄉(xiāng)茶居(節(jié)選)
楊羽儀
在廣東水鄉(xiāng),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個村莊,百步之內,必有一茶居。這些茶居,不像廣州的大茶樓,可容數百人;每一小"居",約莫只容七八張四方桌,20來個茶客。倘若人來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臨河水榭處,灣泊著三兩畫舫,每舫四椅一茶幾,舫中品茶,也頗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樸雅致,小巧玲瓏,多是一大半臨河,一小半倚著岸邊,地板和河面留著一個漲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較大的變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也有磚木結構的,而我卻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頂上,覆蓋著竹蓑衣或松樹皮,臨河四周也是松樹皮編成的女墻,可憑欄品茗,八面來風,即便三伏天,這茶居也是一片清涼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舊時多用"發(fā)記茶居""昌源茶室"之類字號,F在,水鄉(xiāng)人也講斯文,常常可見"望江樓""臨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號。
舊時的水鄉(xiāng)茶室,多備"一盅兩件"。所謂"一盅",便是一只鐵嘴茶壺配一個瓦茶盅。壺里多放粗枝大葉,茶葉味澀而沒有香氣,僅可沖洗腸胃而已。所謂"兩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頭糕、蘿卜糕之類,雖然不怎樣好吃,卻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鄉(xiāng)人頗覺實惠,F時,水鄉(xiāng)人品茗,是越來越講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見粗枝大葉,鐵嘴壺也被淘汰,換上雪白的瓷壺。柜臺上陳列著十多種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龍井、英德紅茶……偶有一兩種大眾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紅了。至于那"兩件",也絕非粗品,而時興"干蒸燒賣""透明鮮蝦餃""蛋黃魚餅""牛肉精丸"之類,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葉糯米雞"了。在那"史無前例"的年月,因為《愛蓮說》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雞"外面的荷葉也被取消了,糯米飯中裹的也不是雞肉而變成豬肉,"糯米雞"變成了"裸裸糯米豬",F在,水鄉(xiāng)茶居的糯米雞,不但恢復了傳統的荷葉包裹,而且糯米飯里頭的確裹著雞肉,還拌以蝦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屬上品,百啖不厭。
水鄉(xiāng)人飲茶,又叫"嘆"茶。那個"嘆"字,是廣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論"嘆"早茶或晚茶,水鄉(xiāng)人都把它作為一種享受。他們一天辛勤勞作,各自在為新生活奔忙,帶著一天的勞累和溽熱,有暇"嘆"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緊張生活的一種緩沖。我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嘆"茶的特點是慢飲。倘在早晨,茶客倚欄桿"嘆"茶,是在欣賞小河如何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兩岸的番石榴、木瓜、楊桃果實,或濃淡的香氣,滲進小河里,迷蒙、淡遠的小河,便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也許,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擼揚帆來去,看榕陰、朝日及小鳥的飛鳴吧!倘在傍晚,日光落盡,云影無光,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聲漸漸遠去,河面被一片紫霧籠罩。不知不覺,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為之傾倒,然而多是"卜老"的茶客。他們"嘆"茶,動輒一兩個小時,有如牛的反芻,也是一種細細品味--不是品味著食物,而是品味著生活。
14.找出文中能夠概括全文的句子。
15.水鄉(xiāng)茶居有什么特色?
16.茶居的過去與現在有什么不同?
17.在語言運用上,本文和課文有什么相似之處?
18.文章結尾說"不是品味著食物,而是品味著生活。"應怎樣理解?
三、寫作
19.選擇一個你印象最深的節(jié)日,以"我家鄉(xiāng)的____________節(jié)"為題寫一篇文章,表現當地過節(jié)的風俗習慣和熱鬧場景,抒發(fā)你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17 端午的鴨蛋
一、1.①jì ②méi ③xiàn ④lào ⑤y。 ⑥yìn
2.①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谝蚨哺械綐s幸。
、塾梦灮鹣x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苄稳菔止Ь吹臉幼印
3.①"明"改"名" ②"藉"改"籍" ③"或"改"和" ④"皇"改"隍"
4.汪曾祺 端午風俗 家鄉(xiāng)的鴨蛋 端午的鴨蛋
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5.①把"不好"去掉。②把"培養(yǎng)"去掉。③把"使"去掉或把"通過看"去掉。
④"通過并討論"改為"討論并通過"。
6.示例:色彩繽紛的花園 流連忘返
意境深遠的油畫 驚嘆不已
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 聽之動容
二、(一)7.①家鄉(xiāng)鴨蛋的名聲。
②家鄉(xiāng)鴨蛋的特色。
8.對家鄉(xiāng)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實際上是對兒時的生活,對故鄉(xiāng)不能忘懷,而不僅僅是咸鴨蛋。
9.A處:濃厚的口語色彩。
B處:淡淡的幽默。
C處:文言詞語與口語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
10.不可以,"吱"字寫出了吃鴨蛋的快感,一個字就寫出了特色神韻。
11.清代 家鄉(xiāng)的咸鴨蛋很有名氣
12.對家鄉(xiāng)由衷的熱愛與自豪。
13.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好的語言不一定是華美的詞藻和整齊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語句同樣有韻味有情致。
。ǘ14.在廣東水鄉(xiāng),茶居是一大特色。
15.茶居很多,不是很大,建筑古樸雅致,多臨河。
16.舊時的茶居,名字多老字號,用具和茶葉、食品很粗糙,F在的茶居,名字大多很典雅,用具、茶葉和食品很講究。
17.相似之處:口語色彩濃,娓娓道來。
18.茶客們通過品茶來品味生活,感受生活的變遷的樂趣。
三、19.提示:要寫出地方特色以及過節(jié)的濃濃氣氛。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