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商報 2010-07-26 17:10:50
大地震動,改變世界;世人抉擇,改變命運。每一場災難帶給人的都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無法愈合的是心靈深處的創(chuàng)傷。34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就像一場噩夢,讓經歷這場浩劫的人們目睹了分離、死亡和毀滅,而他們的內心更是受到了比肉體更嚴重的摧殘,不過慶幸的是人們已從可怕的夢魘中選擇醒來。
本報記者就《唐山大地震》中各個主人公所存在的心理問題,采訪了遼寧省心理學會心理學專家張俊銘教授為大家做以分析解答。
人物一:姐姐方登——“親情上的挫敗感”
張靜初所飾演的成年方登是影片中所患心理問題最為嚴重的一位,除了童年時母親在災難中選擇對她的“放棄”,還有就是在養(yǎng)母過于嚴苛的管教下所造成的對家庭的“排斥感”和嚴重的回避心理。她想得到更多的關愛就如同震前想要那個西紅柿一樣,看似簡單卻很難達成。在這樣的陰影下長大的方登自然對家庭和親情都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信心,她的成長過程中選擇逃避,很少與人交流。在日后她面對自己的感情生活時也是采取了回避狀態(tài)而決定自己生下孩子獨自撫養(yǎng)。
救贖方式:寬容
張教授為我們分析了角色的轉變原因,概括說就是“寬容”,“當一直怨恨母親的女兒看到母親幾十年來一直懷著自責與愧疚的心情生活,面對蒼老憔悴的母親她選擇了原諒。而她原諒母親的同時,自己多年來的內心創(chuàng)傷也在愈合。”
人物二:母親李元妮——“巨大的自我譴責”
整部影片中最痛苦的人莫過于母親李元妮,她不但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而且還要做出生命中最艱難的選擇。但上天就是如此殘忍的作弄了她,其實當她決定保弟弟而放棄姐姐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她的內心是怎樣的煎熬。也許他是偏愛兒子,但絕不能否認她對女兒的愛。如果可以,她會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女兒活著。所以在這32年里她活在無限的自責中無法自拔,她對女兒報著強烈的虧欠感與愧疚心情。
救贖方式:面對
“就像母親不想讓事業(yè)有成的兒子給自己換大房子而是要留守舊屋一樣,她是想用這種方式平復內心的愧疚之情。”張俊銘教授認為,災難來臨時需要敢于面對一切,這樣才能化解這么多年來的內心積怨。“當女兒與母親重逢時知道母親這些年來內心的包袱比自己還要重,她原諒了母親。最重要的是母親同女兒直面了當年自己的選擇,所以這一切終將得到化解。”
人物三:弟弟方達——“過于沉重和固執(zhí)”
弟弟方達可以說是既幸運又不幸的一個角色。幸運的是當災難來臨時、當自己的生死權交在母親手里時,母親選擇了讓他活下來;但不幸的是他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只手臂。在他看來,自己的命是用姐姐的命換來的,所以他不但要為自己活還要為姐姐而活。正是因為一個想靠自己闖出一片天下的念頭伴隨著方達成長,以至于形成了固執(zhí)和略微偏激的個性。其實他深愛著母親,就因為從小跟母親相依為命,所以想被她信賴給她依靠。
救贖方式:解脫
張俊銘教授認為,弟弟方達所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就是他內心沉重的壓力,他對自己處處要求甚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卑與自責。而他的這些自卑自責也是源于在那場地震中自己獲救而姐姐“死去”。“但最后他的心理負擔還是得到解脫,轉為一種積極而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面對未來。”
人物四:養(yǎng)母董桂蘭——“過分的控制欲和強烈的猜忌”
作為方登養(yǎng)母的董桂蘭,內心的情緒比較復雜。她和丈夫收養(yǎng)了震后余生的方登本是一項善舉,但由于她本身性格中的控制欲過強,對養(yǎng)女要求嚴苛,再加上方登因心里的陰影對女性比較抗拒,種種原因導致母女關系十分緊張。另外方登和養(yǎng)父的關系很親密使得作為養(yǎng)母的她變得有些敏感,并一度懷疑自己的丈夫和養(yǎng)女有染以致家里的氣氛變得壓抑。
救贖方式:釋放
在分析養(yǎng)母的內心陰霾時,張俊銘教授說:“養(yǎng)母這個角色缺乏的就是對女兒和丈夫的理解和溝通,她需要釋放那些無謂的緊張感而不是將它越演越烈。當她面對年幼的方登時,是出于強者對弱者的憐憫而收養(yǎng)她;但當方登長大后,看到她跟自己的丈夫如此親密時,女人原始的嫉妒感又油然而生。”但最后她還是將自己多年來內心的猜忌釋放,而養(yǎng)女方登也原諒并理解了她。她可以“走”的安心而毫無遺憾。
人物五:普通觀眾——應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看影片
最后,張俊銘教授還想告訴觀眾朋友們,希望他們在觀看影片時擺正心態(tài)而不是一味的因劇情而迸發(fā)巨大的感傷。“影片的創(chuàng)作者并不是只想達到讓觀眾淚流不止的目的,”張教授說,“那樣影片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我想創(chuàng)作者是想通過災難和災難中感人的世間真情讓我們更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的人。”
事實上,比眼淚更有意義的就是觀眾們能透過影片來審視自我,感受到生命的可貴。以前,很多人都會覺得生命、親情等等都是信手捏來的,但看了這部影片后相信許多人都會改變這種想法,那些曾經看似理所應當擁有的幸福其實得來不易。
張俊銘教授總結了一句話送給大家——緬懷過去,珍惜現(xiàn)在,思考未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