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若冰 2015-05-20 11:00:25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可有時我們卻只能聽見聲音而看不到物體的振動,如何將這種"無形"的振動變?yōu)?quot;有形",從而被我們識別,就要借助于轉換的思想。
例1:我們已經知道聲是由振動的物體發(fā)出的。但有的時候,比如敲桌子時,我們能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辦法證明桌子發(fā)聲時也在振動嗎?
分析:敲桌子時桌子發(fā)聲,說明桌子在振動,但由于這種振動非?欤烂娴淖兓幻黠@,所以我們看不到。但是這種振動我們卻是可以通過它對其他物體的作用反映出來。如在桌子上放些碎紙屑、黃豆或其他輕小的物體,通過這些物體在敲桌子時的狀態(tài)而以推出桌子的振動情況。這種通過某種手段,將我們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或通過放大或變靜為動或加顏色等方式轉化為容易被我們觀察、認識的現象,就是轉換法。
故該題的解答可有多種方法:
方法一、先用力敲桌子,然后用手按住桌面,手感到發(fā)麻。這說明桌子發(fā)聲時在振動;
方法二、先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紙片或小沙粒或大米或豆子等輕小物體,它們先處于靜止狀態(tài),用力敲擊桌面時,這些輕小物體開始不停地振動起來。這也說明桌面發(fā)聲時在振動。
方法三、在桌子上放一盆水,敲擊桌子發(fā)聲,觀察到盆里水產生了波紋,說明桌子發(fā)聲是由桌面的振動產生的。
例2、小明在家中聽音響時,忽然想到課本上說聲音能使空氣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動并以此將聲音傳到遠方。小明想:"聲音的這種波動我為什么看不見?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小明想了一會兒,起身找來一個小碟、一段鐵絲和一勺洗衣粉。小明將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然后將鐵絲彎成一個帶把的鐵圈,將鐵圈放在水中,使鐵圈附上一層薄膜。小明將鐵圈放在音響的喇叭前,打開音箱。這時,他發(fā)現,薄膜隨著聲音不斷的在發(fā)生變化,如圖1所示。
(1)、小華通過實驗說明了什么結論?
(2)、小華的研究大致上經歷了什么樣的探究過程?
(3)、小華在實驗的過程中成功運用了什么物理學的探究方法?
分析:小華看到的現象是薄膜隨著聲音的節(jié)奏不斷的發(fā)生著變化,這說明是聲音使空氣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這種看不見的波動通過輕巧的薄膜呈現了出來。
解答:(1)、聲音能使空氣形成疏密相間的波動并以此將聲音傳到遠方;
(2)、提出問題,設計并進行實驗,分析論證;(3)、轉換法。
可見,在運用轉換思想使問題轉換時,這種現象的本質并沒變,變化的是這種現象的顯示方式。
下面我們做兩個練習:
習題1、教室里有一盞日光燈,燈亮著時,它會發(fā)出嗡嗡的聲音,老師說是鎮(zhèn)流器出了問題。同學們根據發(fā)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這一道理,猜測日光燈的鎮(zhèn)流器也在振動。如何知道它是否在振動呢?
習題2、在我國云南生長著一種神奇的"跳舞草"每當音樂聲響起,它的葉子就會隨著音樂旋律的高低快慢上下跳動,音樂的節(jié)奏越快,它跳動就越快;音樂的節(jié)奏一慢,它也隨之慢下來;音樂停止時,它也就停止了跳舞;如圖2所示,人對著它唱歌時,它也會"跳舞"。"跳舞草"的新奇表現與聲現象有關系嗎?簡單闡明其中的道理。
參考答案:1、答:拿一長木桿,把木桿的一端與鎮(zhèn)流器接觸,另一端伸入盛水的水盆內。看到的現象:水面會有波紋產生。這是因為燈座振動發(fā)聲,木桿與燈座接觸時,燈座的振動通過木桿傳到水面上,水面也在振動的緣故。
2、"跳舞草"之所以能跳舞,是因為受到聲波的刺激,這種草對聲波的刺激反應很靈敏,聲音傳播時引起空氣的振動,振動的空氣又會引起跳舞草葉子的振動,音樂節(jié)奏快時,聲波頻率大,葉子就振動得快;音樂節(jié)奏慢時,聲波頻率小,葉子就振動得慢;音樂一旦停止,沒有了振動,"跳舞草"也會停止"跳舞"。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