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澤輝
"大師之后再無大師",這句刻骨銘心的話久久縈繞,難以忘懷。身處和平時代,早已遠離了紛飛的硝煙與戰(zhàn)火,當然,大師的蹤影也漸行漸遠。這是一個令人可悲的事實!現(xiàn)代人要反思的恐怕不只是物質文明的落后了吧,物質的消亡是可以再去創(chuàng)造的,精神,民族文化的根脈一旦短了,失去的恐怕也不只是GDP后面的那幾個冷冰冰的數(shù)字了。因此,在當代全球化浪潮的大環(huán)境下追思大師的時代價值與精神價值,亦是對自我價值定位的探討,對中華文明傳承的擔當。
大師也是人,也會有喜怒哀樂,在人情冷暖面前也會有令認不解的抉擇與見解。不過,當我們從小我的角度去看待大師,他們只不過是一些市井流民,不足以稱之為偉大,那些夸張的事跡,怪癖的言語,均不足以稱之為經(jīng)典,更不用提影響一代代人了。所以,縱觀中華史上那些萬古流芳的名流佳話,從大師的時代背景出發(fā),進而揣摩大師的視角,體悟千百年來大師那種與傳統(tǒng)文化相依為命,薪火相傳的使命感,那種洋溢著熱血,率真與堅守的家國情懷,是刻不容緩的。
民國大師首推梅貽琦。真正的大師擁有的不僅僅是淵博的學識,卓著的業(yè)績,更該擁有的是一縷海納百川的氣度,一表天高云淡的胸襟。他給人的印象不該是傲立在象牙塔頂端的雄鷹,而是蒼顏白發(fā),和藹可親的老者,他的人品與風骨,節(jié)操與修養(yǎng)更是一座屹立不倒的里程碑,指引著代代學子為了他們那共同的理想,那翹首已久的大同盛世而前赴后繼。這是一個需要耗費一生心血去努力,去奮斗的事業(yè),為此,梅老犧牲了太多,縱然晚年凄涼孤苦,亦無怨無悔。他曾教導學生們在喧囂時代下要永葆一顆赤子之心,相比于現(xiàn)今社會與文壇上的赤子之心泛濫成災,先生的話顯得極有穿透力。他做到了,為了他所愛的國家與人民,傾其一生,苦心孤詣,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鑄就了一道不可磨滅的豐碑。
提到民國,自然不會忽略才女林徽因。大師金金岳霖曾盛贊曰:"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世人眼里的她只是個風流雅致,貌美如花的小姐,卻不知她所做的事讓很多須眉汗顏。體弱多病的她和梁思成為了考察古建筑,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為了保護古建筑奔走呼號,為了中華文化的千年基業(yè)打下了堅固的磐石,捍衛(wèi)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底線與尊嚴。晚年的她在病床上依然念念不忘她熱愛的建筑事業(yè),油盡燈枯之際依舊為了祖國的建設事業(yè)鞠躬盡瘁,令人感慨之余又多了一份前進的動力。肉體早已毀壞,但她的精神長存,永遠浸潤在清華園的瑯瑯書聲里。
對于我們,大師就是一面面剔透玲瓏的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們學會了如何在盛世中審視自我,安身立命,與人性的陰暗面斗爭,在是與非,動與靜,穩(wěn)與亂之中尋求一個安放心靈的生存法則,這就是這本書給我的啟示。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