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19-04-24 11:07:09
摘要:
抗日英雄 楊靖宇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前,在東北已經有了多支抗日隊伍,如東北工農抗日游擊大隊(對外稱東北抗日救國軍第一補充團)、抗日救國游擊總隊
抗日英雄 楊靖宇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前,在東北已經有了多支抗日隊伍,如"東北工農抗日游擊大隊"(對外稱東北抗日救國軍第一補充團)、"抗日救國游擊總隊"、"抗日救國游擊軍"、"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等。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這些抗日隊伍聯合在一起,形成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的部分愛國官兵和各階層群眾,不顧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相繼組成各種名目的抗日義勇軍,抗擊侵略者。其間,中國共產黨迅速派出羅登賢、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馮仲云等重要干部到東北,組建東北抗日聯軍,與自發(fā)組織起來的東北義勇軍一道,在白山黑水間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從而拉開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序幕。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日本軍國主義侵入東北之后,在黨的直接領導下,通過不同方式,經過不同發(fā)展階段,先后建立起來的11個抗日武裝部隊的總稱。它是在中共滿洲省委和各級黨組織領導下成立的。
東北抗聯戰(zhàn)士
1935年,中共中央發(fā)表《八一宣言》,東北黨的組織和人民革命軍立即響應,并積極籌組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擬定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決定將黨所領導的東北抗日部隊一律改為東北抗日聯軍,并吸收其他抗日武裝參加這一聯合軍隊組織,擴大抗日統一戰(zhàn)線。自1936年初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陸續(xù)編成了11個軍。但由于各軍被敵人分割各地,聯絡不便,一直未能建立起統一的指揮機構,各軍仍然分散獨立作戰(zhàn)。
1936年3月,根據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有關指示,將部隊改稱東北抗聯第二軍,兵力二千,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委。同年6月,魏拯民到達南滿金川縣河里地區(qū)(今柳河縣境)與楊靖宇會見。時值中共南滿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會上宣布南滿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為東北抗聯第一軍。爾后,由楊靖宇、魏拯民主持召開南滿、東滿特委及第一、二軍主要干部聯席會議(即河里會議)。決定:(一)抗聯第一、二軍合組抗聯第一路軍,楊靖宇、王德泰分任總、副司令。(二)建立黨的南滿省委,選舉魏拯民為書記。此后兩支部隊更為密切地展開了聯合抗擊日偽的戰(zhàn)斗。
抗日英雄 趙一曼
1936年1月下旬,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四、六各軍和謝文東、李華堂部隊舉行聯席會議,合組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趙尚志任總司令,李兆麟任總政治部主任。之后,第三軍正式改稱東北抗聯第三軍,部隊擴大成十個師,兵力六千。東北抗聯第六軍于同年6月改編,軍長夏云杰。同年11月,抗聯第四軍第二師改編為抗聯第七軍,軍長陳榮久。后長時期與我黨領導的部隊聯合抗日的謝文東部民眾軍、李華堂支隊相繼于1936年9月和翌年1月分別改編為東北抗聯第八軍與第九軍。
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于1936年冬改編為東北抗聯第十軍,軍長汪雅臣。
至1937年上半年,東北抗日聯軍已經由小到大號稱"十大聯軍",兵力達2萬余眾,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日武裝力量。日本帝國主義稱東北抗日聯軍是偽滿洲國的"治安之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