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性、韌性、悟性”這六個字是李成良贈給我的,這是他二十年來治學經(jīng)驗的總結,我也一直視若珍寶,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我想,如果考“學子”有什么秘訣的話,那么有這六個字就是了。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這“六字真言”尤其有價值。
1、記性大家都反對死記硬背,這是對的。僅僅從應試的角度來看,光靠一點背死書的功夫也肯定沒戲。讀書就是要把書讀活,要能讀出書里邊和書背后的道理?上в袝r候我們“矯枉”太“過正”了,就出現(xiàn)問題。我知道很多中學生壓根兒就不去背書,要背的話也就背背數(shù)理化公式和英文單詞,對那么多的唐詩宋詞、絕妙好文是不愿意去理睬的,這樣怎么行呢?腦子里沒有足夠的積累,一提筆寫文章就是滿篇的空話,或者干脆咬一個鐘頭筆桿,這不僅在考場上要吃大虧,就是平時談吐之中也會讓人瞧不起的。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我們只有努力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才可能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我的經(jīng)驗就是多背一些書。我們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邊就有很多文章值得終身銘記。比如《涉江》,這是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騷體詩,讀起來真是有妙不可言的感受。我不僅記住了許多精美的句子和傳世的箴言,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了陶冶,因為這詩篇之中,不僅有語言的美,還有音樂的美,更有人格的美!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人的記憶能力是有差別的,有的同學記性好,過目不忘,有的則要笨一點,常常腦筋短路,我就屬于后者。比如背《琵琶行》和《長恨歌》這樣的長詩,就感到吃不消。但只要自己肯老老實實地下苦工夫,一天念它個十遍二十遍,那就功到自然成了。大家看《射雕英雄傳》,里邊有一個情節(jié)就是老頑童教郭靖背《九陰真經(jīng)》,郭靖是個笨人,可念了八九十次之后也能成誦,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每天早晨有40分鐘左右的“早自習”時間,這個時間千萬要抓住,晨讀效果是最好的。這段時間不要拿來做題,要拿來背書。還有一點要提出的是,很多同學不喜歡朗讀,總是抱著書本埋著頭默默地讀或念。我則更喜歡找個僻靜的地方大聲朗讀,聲音越大越好,感情越充沛越好。我現(xiàn)在還記得高考第一天的早晨,因為太緊張,6號夜里沒有睡好(這其實很正常,大家都會緊張,關鍵是你不要因為自己的緊張而背上什么包袱),所以頭昏得要命,才6點過一點,天還沒有完全亮開,我就拿了一本《古文選讀》到陽臺上去高聲朗讀,從《報任安書》、《報孫會宗書》到《出師表》,越讀越覺得精神振奮,那么多古人高大的形象都在眼前浮現(xiàn),自己也禁不住覺得“高大”了起來(笑)。最后讀了一個多鐘頭,大汗淋漓,剛起床的抑郁、焦躁一掃而光。以這樣的狀態(tài)來參加高考,應該是很不錯的。“記性”二字在我看來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要廣泛的涉獵,要向“博聞強記”努力。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一點點東西是絕對不夠的,現(xiàn)在的高考也要求我們知識面要廣一些。我們應該多讀一點,多記一點。
2、韌性“韌”字里邊是有無數(shù)文章可作的。1998年的高考作文題就是“我選擇了堅強”或者“我戰(zhàn)勝了脆弱”,這也就有“韌”的意思。我認為任何人想要成功,都絕不能離開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韌勁。“韌性”特別體現(xiàn)在學習持之以恒上。我覺得學習上最好要有一個比較細致的計劃,每天該干什么,要達到怎樣的目標,自己心中應該有數(shù)。比如課外閱讀,很多同學都知道其重要性,可往往不能堅持,把大好時光白白地丟掉了。我在高二時訂了一個讀書計劃,每天臨睡前用30~60分鐘讀課外書,即使除夕之夜也沒有中斷。結果兩年下來,我把《史記》的“列傳”、“本紀”、“世家”讀完了,把朱東潤先生編的《歷代文學作品選》和翦伯贊先生編的《中國史綱要》讀完了,還讀了《福爾摩斯探案集》(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讀偵探小說真是最好的休息)等一大堆“閑書”,這個“成績”的得來不是靠廢寢忘食,而是靠每天那雷打不動的半點鐘!所以鄭振鐸先生就講,“不怕做得少,只要天天堅持做,最終一定有成績”!韌性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不服輸,不怕跌倒,失敗了絕不氣餒。大家讀書考試難免有許多挫折,有時甚至遇到很大的失敗。有的同學基礎不是太好,成績老是考不上去,或者在一個不太讓人滿意的中學讀書,各方面都不如別人,于是就失去信心了。其實逆境往往更能鍛煉人,所謂“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多半都是起于艱難困苦的,讀書也一樣。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不能放棄努力!
3、悟性所謂“悟性”似乎不大好捉摸。王國維先生講的“古今成就大學問大事業(yè)者”經(jīng)歷的“三境界”中,第三境界即“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就是講的“悟性”。我以為一個學生,如果有比較扎實的基本功,有比較廣寬的知識面,又肯動腦筋想問題,那么他肯定會處在更高一些的“境界”中,他也往往可以有那種豁然開朗的感受。這大約即是有悟性了。“悟性”的得來,除了勤奮苦讀之外,還要培養(yǎng)懷疑精神,要善于結交學習上的朋友,后兩點是非常要緊的。“懷疑精神”說白一點就是要多提問題。“提問題”其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能夠提出問題,尤其是有價值的問題是了不起的,這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準備,有比較縝密的思維,并且對問題已有了相當?shù)念I悟。舉個例子,《論語微子》里寫子路問荷?丈人:“子見夫子乎?”丈人回答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句答語一般都被理解為對孔子的批評,可仔細一想,老先生和子路剛一見面,怎么一開口就斥責別人的老師呢?如果他極為鄙夷孔子,又怎么會對萍水相逢的孔門弟子禮敬有加,又是殺雞備酒,又是留宿呢?這個矛盾之處該怎么解釋,我至今沒找到答案,猜想可能是中間有脫漏的句子。為了找答案,我仔細讀了好幾種《論語》的注本,收獲是很大的。再舉一個例子。1999年高考歷史試卷中有一題是關于“洋務運動”的評價(這個題出得好極了),我從報紙上看到以后,馬上想起自己高中時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當時我對歷史課本上的有關論述感到疑惑,比如都說中法、中日兩次戰(zhàn)爭之后,“洋務運動”就“破產(chǎn)”了,可我認為僅僅損失兩支艦隊并不意味著滿盤皆輸,“洋務運動”給中國造成了一個初具規(guī)模的近代工業(yè)布局,引進了無數(shù)的新思想、新技術,培育了兩個全新階級――民族資產(chǎn)階級和工人階級,這怎么能說“破產(chǎn)”了呢?我?guī)е蓡栕x了旭麓先生的有關著作,讀了《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上的相關論文,結果也獲益匪淺。我想如果讓我來答1999年的高考歷史題,應該也能拿一個不錯的分數(shù)。學習上交一些朋友是很有好處的。中國古代的大學者非常注重與朋友交流切磋,因為如果獨學無友的話,只能導致孤陋寡聞。我在這點上也有切身的體會。我有幾個很好的朋友,他們要么以文采見長,要么數(shù)理化特別好,還有的和我一樣酷愛文史哲,和他們在一起往往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大家互相交流信息、啟發(fā)思想,而且互相鼓勵、開展競爭,這樣學習上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一個脫離于群體之外,光是埋頭死讀書的做法并不可取,讀書也需要“對外開放”。
新初三快掃碼關注
中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學習技巧,學科知識點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