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0-09-18 11:53:12
考點三:句子翻譯
1.緊抓關鍵詞
文言文句子翻譯給分點往往是翻譯句中的關鍵字詞,關鍵字詞如果沒有準確翻譯出來,就會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翻譯為:他們自己說他們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zhàn)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譯出大意計1分,“妻子”“絕境”解釋各0.5分)
2.翻譯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不用判斷動詞“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斷。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jù)上下文進行判斷:
①“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②“是”作動詞,表肯定判斷。[來源:學§科§網(wǎng)Z§X§X§K]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
(2)倒裝句
常見的倒裝句有以下四種:
①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語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diào)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②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
③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句中“花之隱逸”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來源:學_科_網(wǎng)]
④介賓結構后置。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譯作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能謗譏于市朝。”為介賓結構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能于市朝謗譏”,將介賓結構“于市朝”后置。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翻譯時,一般都前置作狀語。例: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將介詞短語后置做狀語,原句應是“愿陛下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見的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有時也省略數(shù)量詞和定語等。
①省略主語。如: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記》)
②省略謂語。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③省略賓語。如:人不知(之)而不慍。(《論語》)
④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shù)詞后常省略量詞)。如: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詞。如:有時朝發(fā)(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見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②“以……為……”:相當于“把……當作……”。如: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童趣》)
③“何……為”:相當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如: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塞翁失馬》)
④“何以……”:相當于“憑借什么……”。如: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5)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
二是沒有被動詞,但意思隱含被動,要根據(jù)上下文語意去推斷。
3.牢記翻譯基本方法
“留、換、調(diào)、增、刪”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詞語;
“換”是替換詞語,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的“觀”用“景象”替換;
“調(diào)”是調(diào)整語序,如“何陋之有”翻譯為“有什么簡陋的?”;
“增”是增補詞語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國,難測也”翻譯為“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
“刪”是刪去不譯的,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譯。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