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8-19 17:30:08
一
資源與環(huán)境
01
資源
(1)資源的類型。
①分類:
可再生資源(土地、水、生物等)和非可再生資源(礦產)。
②土地:
耕地(水田與旱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③氣候:
光、熱、水等。
④能源:
根據(jù)形成分為來自太陽能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來自地球內部的能源(地熱)、來自天體引力的能源(潮汐能)。根據(jù)利用地位分為常規(guī)能源(煤、油、氣等)和新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
(2)我國資源的分布。
①土地資源:
南方地區(qū)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qū)以旱地為主;西北、青藏地區(qū)以草原荒漠為主;東北、西南、東南山區(qū)以林地為主。
②氣候資源:
東部降水,西部陽光,南部熱量。
③水資源:
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④煤炭:
北多南少。運煤專線大秦線(大同—秦皇島)。
⑤油氣:
北多南少。大慶、勝利、克拉瑪依等。
⑥有色金屬:
南多北少。
⑦水能:
三級階梯交界處;大江大河干支流的中上游;長江、珠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
⑧太陽能:
青藏高原(拉薩“日光城”)和西北地區(qū)多,四川、貴州、重慶少。
⑨地熱能:
板塊的交界處,如西藏、臺灣等。
02
常見自然災害與環(huán)境問題
(1)臺風。
①多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
②主要海域: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灣。
③臺風常帶來狂風、暴雨、風暴潮。
④臺風對我國的有利影響:帶來豐沛降水,緩解長江中下游的伏旱;緩解高溫酷暑天氣。
(2)寒潮。
①我國秋末、冬季、初春常發(fā),影響范圍大。
②災害:降溫、大風、暴雪、凍害。
③有利影響:凍殺害蟲;大雪緩解春旱。
(3)地震。
①我國典型地區(qū):
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qū)。
②成因:
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③防震措施: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jiān)測預報體系;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加強國際合作等。
(4)酸雨。
我國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礦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積卻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北方降水少,酸雨頻率小。
(5)荒漠化問題。
西北地區(qū)(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
①自然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蒸發(fā)旺盛;處于內陸地區(qū),降水少;鼠害、蝗災。
②人為原因:
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③采取措施:
在半干旱的農牧過渡和旱作農業(yè)區(qū),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并采取防風和固沙相結合的措施;在干旱區(qū)的沙漠邊緣的綠洲,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林體系。
(6)沙塵暴現(xiàn)象。
①我國典型地區(qū):
西北、華北地區(qū)。
②自然原因:
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少,氣候干旱,大風日數(shù)多;受冬季風影響,春季大風日數(shù)多;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蓋著深厚的疏松沙質沉積物。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等破壞地表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積的地表裸露。
③治理措施:
制定保護草場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管理;嚴禁亂砍濫伐、濫挖、濫牧、濫墾;開展防風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動,大力植樹造林、種草,營造“三北”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控制載畜量等。
(7)水體污染。
①污染物來源:
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農業(yè)廢水。
②措施:
少使用洗滌劑和清潔劑;污水處理達標排放;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