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妻人人操免费_亚洲黄片在线免费_免费人妻αⅴ一无码专区_国产精品色色日本

中考網(wǎng)
全國站
快捷導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熱門中考資訊 中考成績查詢 歷年中考分數(shù)線 中考志愿填報 各地2019中考大事記 中考真題及答案大全 歷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物理 > 聲學輔導 > 正文

2024年初中 聲學常識100項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23-08-27 20:40:41

中考真題

智能內(nèi)容

1、人耳能聽到的頻率范圍是20Hz—20KHz。

2、把聲能轉換成電能的設備是傳聲器。

3、把電能轉換成聲能的設備是揚聲器。

4、聲頻系統(tǒng)出現(xiàn)聲反饋嘯叫,通常要調節(jié)均衡器。

5、房間混響時間過長,會出現(xiàn)聲音混濁。

6、房間混響時間過短,會出現(xiàn)聲音發(fā)干。

7、唱歌感覺聲音太干,當調節(jié)混響器。

8、講話時出現(xiàn)聲音混濁,可能原因是加了混響效果。

9、聲音三要素是指音強、音高、音色。

10、音強對應的客觀評價尺度是振幅。

11、音高對應的客觀評價尺度是頻率。

12、音色對應的客觀評價尺度是頻譜。

13、人耳感受到聲剌激的響度與聲振動的頻率有關。

14、人耳對高聲壓級聲音感覺的響度與頻率的關系不大。

15、人耳對中頻段的聲音最為靈敏。

16、人耳對高頻和低頻段的聲音感覺較遲鈍。

17、人耳對低聲壓級聲音感覺的響度與頻率的關系很大。

18、等響曲線中每條曲線顯示不同頻率的聲壓級不相同,但人耳感覺的響度相同。

19、等響曲線中,每條曲線上標注的數(shù)字是表示響度級。

20、用分貝表示放大器的電壓增益公式是20lg(輸出電壓/輸入電壓)。

21、響度級的單位為phon。

22、聲級計測出的dB值,表示計權聲壓級。

23、音色是由所發(fā)聲音的波形所確定的。

24、聲音信號由穩(wěn)態(tài)下降60dB所需的時間,稱為混響時間。

25、樂音的基本要素是指旋律、節(jié)奏、和聲。

26、聲波的最大瞬時值稱為振幅。

27、一秒內(nèi)振動的次數(shù)稱為頻率。

28、如某一聲音與已選定的1KHz純音聽起來同樣響,這個1KHz純音的聲壓級值就定義為待測聲音的響度。

29、人耳對1—3KHz的聲音最為靈敏。

30、人耳對100Hz以下,8K以上Hz的聲音感覺較遲鈍。

31、舞臺兩側的早期反射聲對原發(fā)聲起加重和加厚作用,屬有益反射聲作用。

32、觀眾席后側的反射聲對原發(fā)聲起回聲作用,屬有害反射作用。

33、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約為340m/s。

34、要使體育場距離主音箱約34m的觀眾聽不出兩個聲音,應當對觀眾附近的補聲音箱加0.1s延時。

35、反射系數(shù)小的材料稱為吸聲材料。

36、透射系數(shù)小的材料稱為隔聲材料。

37、透射系數(shù)大的材料,稱為透聲材料。

38、全吸聲材料是指吸聲系數(shù)α=1。

39、全反射材料是指吸聲系數(shù)α=0。

40、巖棉、玻璃棉等材料主要吸收高頻和中頻。

41、聚氨酯吸聲泡沫塑料主要吸收高頻和中頻。

42、薄板加空腔主要吸收低頻。

43、薄板直接釘于墻上吸聲效果很差。

44、掛簾織物主要吸收高、中頻。

45、粗糙的水泥墻面吸聲效果很差。

46、人耳通過聲源信號的強度差和時間差,可以判斷出聲源的空間方位,稱為雙耳效應。

47、兩個聲音,一先一后相差5-50ms到達人耳,人耳感到聲音是來自先到達聲源的方位,稱為哈斯效應。

48、左右兩個聲源,聲強級差大于15dB,聽聲者感到聲源是在聲強級大的聲源方位,稱為德波埃效應。

49、一個聲音的聽音閾因為其它聲音的存在而必須提高,這種現(xiàn)象稱為掩敝效應。

50、廳堂內(nèi)某些位置由于聲干涉,使某些頻率相互抵消,聲壓級降低很多,稱為死點。

51、聲音遇到凹的反射面,造成某一區(qū)域的聲壓級遠大于其它區(qū)域稱為聲聚焦。

52、聲音在室內(nèi)兩面平行墻之間來回反射產(chǎn)生多個同樣的聲音,稱為顫動回聲。

54、房間被外界聲音振動激發(fā),從而按照它本身的固有頻率振動,稱為房間共振。

55、房間出現(xiàn)幾個共振頻率相同的重疊現(xiàn)象,稱為共振頻率的簡并。

56、由于簡并等原因使原聲音信號頻譜發(fā)生改變而被賦予外加的音色導致失真,稱為聲染色。

57、聲場中直達聲聲能密度等于混響聲聲能密度的點與聲源的距離稱為混響半徑。

58、聽音點在混響半經(jīng)以內(nèi)時,直達聲起主要作用。

59、聽音點在混響半經(jīng)以外時混響聲起主要作用。

60、聲源振動使空氣產(chǎn)生附加的交變壓力,稱為聲波。

61、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垂直,稱為橫波。

62、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平行,稱為縱波。

63、一般點聲源在空間幅射的聲波,屬于球面波。

64、聲波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最快的是金屬。

65、聲波在不同物質中傳播速度最慢的是空氣。

66、聲波在不同物質中傳播,其速度快慢依次為金屬,木材,水,空氣。

67、回聲的產(chǎn)生是由于反射聲與直達聲相差50ms以上。

68、顫動回聲的產(chǎn)生是由于聲音在兩個平行光墻之間來回反射。

69、聲聚焦的產(chǎn)生是由于聲音遇到凹的反射面。

70、聲擴散的產(chǎn)生是由于聲音遇到凸的反射面。

71、在禮堂某坐位聽到臺上講話變成兩個重復的聲音,其可能原因是由于反射聲與直達聲相差50ms以上。

72、人耳對不同頻率的聽覺特性是對中音最敏感,其次是高音,頻率越低越不敏感。

73、不同頻率聲波的指向性特點為高音指向性強,低音指向性弱。

74、不同頻率聲波的繞射能力為低音容易繞射,高音不易繞射。

75、音箱布局通常的做法是高音音箱掛高,并調好角度;低音音箱靠近地面。

76、廳堂低頻混響過長,較有效的措施是墻上裝帶空腔的薄板。

77、隔音效果最好的材料是雙層磚墻,中間留空氣層。

78、50HZ非正弦周期信號,其4次諧波為200Hz。

79、100HZ非正弦周期信號的3次諧波為300Hz。

80、300HZ非正弦周期信號的5次諧波為1500Hz。

81、80HZ非正弦周期信號的5次諧波為400Hz。

82、要使體育場距離主音箱約17m的觀眾聽不出兩個聲音,應當對觀眾附近的補聲音箱加50ms延時。

83、均衡器按63、125、250、500、1K、2K、4K、8K、16K劃分頻段,是1/1倍頻程劃分。

84、均衡器按50、200、800、3.2K、12K、劃分頻段,是4倍頻程劃分。

85、均衡器按40、50、63、80、100、125、160、200、250、315、400…20K劃分頻段,是1/3倍頻程劃分。

86、最佳混響時間選擇最長的場所是音樂廳。

87、最佳混響時間選擇最短的場所是多軌分期錄音棚。

88、適宜設計混響時間可調節(jié)的場所是多功能廳。

89、賽賓公式適用于計算吸聲系數(shù)較小的房間的混響時間。

90、艾潤公式適用于計算各類房間的混響時間。

91、賽賓公式的內(nèi)容為:混響時間等于0.161X房間容積/房間表面積X吸聲系數(shù)。

92、為減少房間的簡并現(xiàn)象,避免聲染聲,房間最佳的長:寬:高比例為2:3:5。

93、在大型劇場中,最易聽到回聲的坐位是前座。

94、解決大型劇場前座觀眾聽到回聲的主要方法是觀眾席后墻加強吸聲。

95、分貝的正確寫法是dB。

96、音樂簡譜中的1與ⅰ之間相距一個倍頻程。

97、音樂簡譜中的1與2之間相距1度。

98、聲速C、聲波頻率ƒ、聲波波長λ,其間關系是C=fxλ。

99、聲波頻率ƒ與聲波周期Τ的關系是f=1/T。

100、駐波形成的條件是反向傳播、振幅相同、頻率相等、相位差為0或恒定。

       編輯推薦:

       2024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最新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測、錄取分數(shù)線等
 
  中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中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歡迎微信掃碼
    關注初三學習社
    中考網(wǎng)官方服務號

中考報考

中考報名時間

中考查分時間

中考志愿填報

各省分數(shù)線

中考體育考試

中考中招考試

中考備考

中考答題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飲食

中考家長必讀

中考提分策略

重點高中

北京重點中學

上海重點中學

廣州重點中學

深圳重點中學

天津重點中學

成都重點中學

試題資料

中考壓軸題

中考模擬題

各科練習題

單元測試題

初中期中試題

初中期末試題

中考大事記

北京中考大事記

天津中考大事記

重慶中考大事記

西安中考大事記

沈陽中考大事記

濟南中考大事記

知識點

初中數(shù)學知識點

初中物理知識點

初中化學知識點

初中英語知識點

初中語文知識點

中考滿分作文

初中資源

初中語文

初中數(shù)學

初中英語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中學百科